「河瀝背」,一條盡是洪姓客籍人士組成的村落。「河瀝背」一名的由來,乃由太公時改的,因該村附近有河流,而「河瀝」即河水或含河流之意,至於「背」的解釋,估計是由於該村位於河流之背後,故而得名。在百多年前,洪氏太公由廣東省長樂縣南下,初至地龍口,繼因避盜賊之故,乃往山上移居,遂建村於該處。
「河瀝背」,一條盡是洪姓客籍人士組成的村落,位於「山尾」較北之處,交通相當不便,由山下步行而上也需四十五分鐘左右,可能就是這緣故,所以大部份村民已搬離,在二、三十年前已經開始搬至山下定居,因交通較此處為便利,雖然已住了七代,但現在只剩兩戶人家。
其實,在百多年前,洪氏太公由廣東省長樂縣南下,初至地龍口,繼因避盜賊之故,乃往山上移居,遂建村於該處。早年的村民,均以種植蔬菜和禾為業,並有斬柴等,及後部份村民出外打工及行船,戰後亦有到英國謀生者,現仍居原村的則從事種花工作。
據知,有機會接受教育的村童多在戰後,但為數亦不多,皆因貧困及交通不便之故也,較早時只能往「山尾」的一所私塾就讀,該校曾有一於晚清考中秀才而聞名的洪道良老師。而至於「河瀝背」一名的由來,乃由太公時改的,因該村附近有河流,而「河瀝」即河水或含河流之意,至於「背」的解釋,照估計當由於該村位於河流之背後,故而得名。